我為何斷絕孩子的退路
作者:alex 日期:2010-12-21 16:09
育有一兒一女的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跟一般的企業家老爸很不一樣。
希望大家看看這篇寫得如此好的文章,大家好好的啃噬一番後大大的分享出去哦!!!!
=====原文分隔線===作者:李翠卿===出處:親子天下==============
育有一兒一女的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跟一般的企業家老爸很不一樣。
其他企業家無不處心積慮安排子女在家族企業接班,但戴勝益卻完全不做此想。
王品是全台最大餐飲連鎖集團,除了王品牛排以外,旗下事業體還包括陶板屋、夏慕尼、
但是,戴勝益卻堅決不讓子女進入他的餐飲王國,不要說是「接班」了,連去任何一個事業體「上班」都不行。
他不只擋了他們的「前途」,甚至還斷了他們的「財路」。明年王品股票即將掛牌上市,
他並不打算讓王品變成一個家族企業;他的孩子,只是「戴勝益的兒子女兒」,
王品這座江山是他自己白手起家打下來的,如果孩子們也想要一座大好江山,那麼,不好意思,請自己努力。
Q你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父親?教養哲學是什麼?
A我很民主,對小孩幾乎是寬容到極點,對我來說 ,小孩子只要不犯法,做什麼都可以。
我的教養觀跟一般家長不大一樣。很多家長逼著小孩補習、做功課、學很多才藝,但我觀察,很多家長要孩子學東西,
我的小孩一開始都沒學才藝,我也不讓他們補習,等到他們發現自己的興趣時,他會自己來說。像我女兒是在小五那年,才跑來跟我說她想學鋼琴、
上課,真的是最重要的事嗎?我小學六年都拿全勤獎,這張獎 狀就像是「貞節牌坊」一樣,為了得到它,你就不能隨便「改嫁」。
所以我很鼓勵小孩請假,只要家裡有需要家族成員參與的事:旅遊、聚餐……沒問題,儘量請假;就連公司開股東會,
我公司現在也是這樣辦,公司員工只要有重要事情,什麼老婆生孩子、小孩畢業典禮、母姊會,都可以優先請假,人生的關鍵時刻,絕不可缺席。
A我給他們的刻意規劃就是:徹底斷絕他們的後路。早在十幾年前,王品就訂下了「非親條款」,所有幹部的親人都不得進王品工作。
前不久,我又決定把八○%的個人財產捐出去做公益,僅留給他們各五%,而且要到三十五歲以後才能動用。
Q你這種「斷絕小孩後路」的做法,跟你個人的人生經驗有關係嗎?
A我先講一個故事。我小時候家裡養了一隻雞,但我媽從不餵牠,每天早上把牠從雞舍放出來,牠就「咯咯咯」叫著、抖擻羽毛跑到後山去覓食。
你覺得,小孩做穀倉雞,還是做放山雞好?如果小孩變成穀倉雞,那不是小孩的錯,是父母的錯。
我幼時家 裡很窮,但國中以後,我爸的製帽事業逐漸上軌道,家境變得很好,偏偏我爸又沒「斷絕我的後路」,於是我從一隻放山雞,
我之前也掙扎過,要不要捨棄家業自立門戶,後來想到洛夫的詩:「如果你迷戀厚實的屋頂,就會失去浩瀚的繁星。」
而我,不想要失去浩瀚的繁星。
我的體會是:一定要讓小孩走投無路,他們才會闖出屬於他們的生存之 道。每次看到媒體上企業後代跑趴、泡夜店、玩名牌的新聞,
Q你怎麼讓他們「了解人間疾苦」?
A我有很多朋友都把小孩送去念私立的貴族學校,由司機開著黑頭大轎車接送上下課,同學的爸媽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
我對孩子很寬容,很少給 他們訂規矩,但我不會讓他們過得太舒服。我兒子女兒一直到高中,每個月零用錢都只有一千塊,
他們兄妹倆出國念書,我事先都沒協助他們申請學校、安排住所;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送他們去機場,給他們一張「留學生活須知」,
我告訴他們,出國讀書的目的有四項:文憑、語言、國際觀,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我不要求他們念什麼名校,
Q你的孩子遇到困難,難道都不會跟你求救嗎?
A我很少幫他們收拾殘局,他們早已「習慣」,所以很少求救,因為求救也不大有用。我兒子當兵時在官田新兵訓練營服役,除了要煮飯、
我一直都不理他,只是勉勵他要忍耐、這是濃縮的學習,直到他退伍前三個月,我才去找他的指揮官。指揮官一看到我的名片,
當天晚上,指揮官找來官田地區的鄉紳辦桌歡迎我。之後就把我兒子調到軍官室修電腦,不用戴鋼盔、打綁腿,還有自己的寢室,
我之所以退伍前三個月才去「關說」,是為了讓兒子覺得,這個老爸其實有在關心他,既然「訓練效果」已經達到了,
Q你覺得你的孩子跟一般養尊處優的企業二代有何不同?
A他們真的比較有憂患意識,我兒子早在高中時,就已經開始用一種「如喪考妣」的態度來摸索自己的人生。爸爸這樣「無情無義」,
我兒子女兒現在在紐約讀書,每一次我去看他們,他們都跟我講很多未來想做的計畫。他們這麼有想法,都是因為我斷他們後路,
他們對物質缺乏的容忍度也比較高。我去年寒假去紐約看他們,我女兒還是拎著她在逢甲夜市買的、一只不到台幣五百元的大包包。
我兒子跟他女朋友在紐約登記結婚,連捧花都自己紮。因為美國新娘捧花很貴,一束要一百五十美元,自己做成本才七十幾元。登記當天,
今年寒假他們回來,我把他們叫過來,宣布我的財產處置計畫。他們其實可以跟我「張」(台語,耍賴)一下,或至少討價還價、
因為他們知道,我是愛他們才這麼做的。他們明白,爸爸不給他們財富、不讓他們進公司,都是為他們好。
畢竟,要有血有汗有淚的人生,才是精采的真人生啊!
洗手間裡的晚宴
作者:alex 日期:2010-12-16 20:29
洗手間裡的晚宴
資料來源:網路Email
女傭住在主人家附近一片破舊平房中的一間。
她是單親母親,獨自帶一個四歲的男孩。
每天她早早幫主人收拾完畢,然後返回自己的家。
主人也曾留她住下,卻總是被她拒絕。
因為她是女傭,她非常自卑。
那天主人要請很多客人吃飯,客人們個個光彩照人。
主人對女傭說:「今天您能不能辛苦一點兒晚一些回家?」
「當然可以,不過我兒子見不到我會害怕的。」
「那您把他也帶過來吧。」
女傭急匆匆回家,拉了自己的兒子往主人家趕。
兒子問:「我們要去哪裡?」「帶你參加一個晚宴。」
四歲的兒子並不知道自己的母親是一位傭人。
女傭有些不安,到處都是客人,她的兒子無處可藏。
她不想讓兒子破壞聚會的快樂氣氛。
更不想讓年幼的兒子知道主人和傭人的區別,富有和貧窮的區別。
後來她把兒子關進了主人的洗手間。
主人的豪宅有兩個洗手間,一個主人用,一個客人用。
她看看兒子,指指洗手間裏的馬桶:「這是單獨給你準備的房間,這是一個凳子。」
然後她再指指大理石的洗漱台,「這是一張桌子。」
她從懷裏掏出兩根香腸,放進一個盤子裏:「這是屬於你的。」母親說,「現在晚宴開始了。」
盤子是從主人的廚房裏拿來的。
香腸是她在回家的路上買的,她已經很久沒有給自己的兒子買過香腸了。
女傭說這些時,努力抑制著淚水。
男孩在貧困中長大,他從沒見過這麼豪華的房子,更沒有見過洗手間。
他不認識抽水馬桶,不認識漂亮的大理石洗漱台。
他聞著洗滌液和香皂的談談香氣,幸福得不能自拔。
他坐在地上,將盤子放在馬桶蓋上。
他盯著盤子裏的香腸和麵包,為自己唱起快樂的歌。
晚宴開始的時候,主人突然想起女傭的兒子。
他去廚房問女傭,女傭說她也不知道,也許是跑出去玩了吧。
主人看女傭躲閃著的目光,就在房子裏靜靜地尋找。
終於,他順著歌聲找到了洗手間裏的男孩。
那時男孩正將一塊香腸放進嘴裏。
他楞住了。
他問:「你躲在這裏幹什麼?」
男孩說:「我是來這裏參加晚宴的,現在我正在吃晚餐。」
「你知道你是在什麼地方嗎?」
「我當然知道,這是晚宴的主人單獨為我準備的房間。」
「是你媽媽這樣告訴你的吧?」
「是的,其實不用媽媽說,我也知道,晚宴的主人一定會為我準備最好的房間。 」
「不過,」男孩指了指盤子裏的香腸,「我希望能有個人陪我吃這些東西。 」
主人的鼻子有些發酸,用不著再問,他已經明白了眼前的一切。
他默默走回餐桌前,對所有的客人說:「對不起,今天我不能陪你們共進晚餐了,我得陪一位特殊的客人。」
然後,他從餐桌上端走兩個盤子。
他來到洗手間的門口,禮貌地敲門。
得到男孩的允許後,他推開門,
把兩個盤子放到馬桶蓋上。
他說:「這麼好的房間,當然不能讓你一個人獨享,我們將一起共進晚餐。」
那天他和男孩聊了很多。
他讓男孩堅信,洗手間是整棟房子裏最好的房間。
他們在洗手間裏吃了很多東西,唱了很多歌。
不斷有客人敲門進來,他們向主人和男孩問好,他們遞給男孩美味的蘋果汁和烤成金黃的雞翅。
他們露出誇張和羡慕的表情,後來他們乾脆一起擠到小小的洗手間裏,給男孩唱起了歌。
每個人都很認真,沒有一個人認為這是一場鬧劇。
多年後男孩長大了。
他有了自己的公司,有了帶兩個洗手間的房子。
他步入上流社會,成為富人。
每年他都要拿出很大一筆錢救助一些窮人,可是他從不舉行捐贈儀式,更不讓那些窮人知道他的名字。
有朋友問及理由,他說:「我始終記得許多年前,有一天,有一位富人,有很多人,小心地維繫了一個四歲男孩的自尊。」
《觀點》
作者:alex 日期:2010-12-16 20:27
《觀點》孫運璿與吳淑珍
十二月十五日是孫運璿先生九十五歲冥誕,這個時候 談孫先生的生日,讓人泫然欲淚,因為就在此時陳水扁總統大聲的比較太太吳淑珍所受待遇,比起孫運璿差太多,並說:「孫運璿身體不好這麼久,住免費的房子,在基隆還有一棟別墅給他養病,接著醫護人員有多少個輪流在照顧他,只是一個卸任的院長耶!」
陳總統此時挑孫運璿來與自己的太太比,是完全挑錯對手。孫先生住免費的房子,是因為他沒有房子。當年派駐奈及利亞電廠三年,存了些美金,太太要拿來買房子,孫運璿制止,他說如果公務人員有些錢就買房子,那房價就會飆高,一般老百姓就買不起房子了。當年他中風送醫院,醒來得知自己中風,第一句話竟然是對太太說:「對不起,以後可能沒有房子住了。」連醫生都聞之鼻酸。他一過世,孫夫人立刻搬出公家宿舍,自己租房子住。這般的清廉自持,一心為民,是令人尊敬和值得學習的。
陳總統說他「基隆有別墅養病,醫護人員多少個輪流在照顧他」。在孫運璿珍藏的兩本已有三十年之久的日記可以看出,讓孫運璿快樂的永遠是—物價平順、農產豐收、經濟景氣;讓他憂心的永遠是—颱風災害、外交橫逆、中共威逼。個人的遭遇、得失,完全不在他的關切之內。
天下雜誌創辦人殷允芃指出,誠懇、踏實、苦幹、執著、勤儉是孫運璿的特質,孫運璿跑遍了大江南北,走過了艱辛的時代,使他時時刻刻以家國社稷為念。對各個角落的百姓,無論多麼貧窮偏遠,都有感同身受、民胞物與的真誠關懷。這才是陳水扁總統應該比較與學習的地方。
孫運璿對台灣的貢獻,實無法簡單道盡。台灣光復,日本人臨走說:「三個月後台灣將是一片漆黑。」但是孫運璿三個月後替台灣「重新找回光明」,民國五十五年台灣的供電普及率已高達百分之九十七,領先許多先進國家。這位在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兩次石油危機中,執行「十大建設」並與李國鼎規畫科學園區,被譽為「風雨中的舵手」。當年的石油危機造成全球通貨膨脹,但是孫運璿在石油危機的六年中,讓國民所得成長了四倍,每年的經濟成長率全超過百分之十,甚至寫下百分之十八的驚人成就,舉世驚艷,被譽為台灣奇蹟。這才是陳水扁總統最需要比較與學習的地方。
孫運璿過世前,常常一個人難過不講話,或是看了新聞之後猛搖頭,女兒孫璐西說:「他不能理解,他住了一輩子的台灣怎麼會變成這樣?」這才是陳總統要回答的問題。
如果第一家庭要與孫運璿比較,那麼孫運璿兒子當兵時,連國防部長都不知道;而陳總統兒子當兵,則是開積架車上下班。他由大陸到台灣,不喊愛台灣,卻帶領台灣由破敗走向繁榮。
孫運璿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那一天,十二月十五日是他搶救台灣電力系統,登陸台灣的那一天,就以這天為「生日」了,生命從此與台灣相繫在一起。
資料來源:網路Email
沒有行動的愛不是真愛
作者:alex 日期:2010-12-16 20:20
沒有行動的愛不是真愛~~劉墉
有什麼比真正伸出手,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年輕,一起老去,更真!
有一位老人,收藏了許多價值連城的古董。老伴早死,留下三個孩子,長大都出了國。
孩子不在身邊,所幸還有個學生,跟出跟進的伺候。
許多人都說:「看這年輕人,放著自己的正事不幹,成天陪著老頭子,好像很孝順的樣子。誰不知道,他是為了老頭子的錢。」
老人的孩子們,也常從國外打電話,叮囑老父要小心被騙。
「我當然知道!」老人總是這麼說:「我又不是傻子!」
老人死了。律師宣讀遺囑時,三個兒子都趕回來,那學生也到了。
遺囑宣讀之後,三個孩子都變了臉。
因為老人居然糊塗到把多半的收藏都給那個學生。
「我知道他可能貪圖我的收藏。」老人的遺囑寫著:「但是在我蒼涼的晚年,真正陪我的是他。就算我的兒子愛我,說在嘴裡、掛在心上、卻不伸出手來,那真愛也成了假愛。相反地,就算我這位學生對我的情都是假的,假的幫我十幾年,連句怨言都沒有,也就應該算是真的!」
所以,如果你真要付出愛。請伸手去做,別空口去說。
因為....沒有行動的愛不是真愛!
人們可能會忘記你所說的,忘記你所做的,但他們不會忘記你所給他們的感覺。
文章來源:Email流傳
別叫孩子圓你的夢
作者:alex 日期:2010-12-03 09:01
資料來源:
http://www.wretch.cc/blog/kidsoxford/1552238
文-洪蘭
有位媽媽把孩子打得遍體鱗傷,警察來到時她振振有詞地說,
時候未到 要求太多變成壓力
孩子開竅的早晚有基因上的關係,如果父母小時候就是學習比較慢,那麼現在孩子學得慢可能是他成熟得晚的關係,不是他的錯。成熟晚並不代表笨,只表示時候未到,當他成熟後可以和別人做得一樣好。
「成熟」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它是「水到渠成」,時間到了、發育好了,孩子自然會做,在成熟之前要求他是強人所難,任何事情超越孩子的能力就是壓力。太多的壓力孩子會恐懼而逃避,學習的效果反而不好。每個人大腦成熟的時間和快慢是不一樣的,很多大器是晚成的。同卵雙胞胎的大腦造影圖片也顯示雖然來自同一個家庭,但是在做同一件事情時,大腦活化的區域仍然不同,因為他們後天的經驗不同。因此,父母不能拿孩子跟別人比,他的基因跟別人不同,後天的環境也不同,這樣比不公平,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該鼓勵他,孩子只能跟自己比。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有一首非常好的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自己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來到這個世界,他們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能給他們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提供他們身體的住屋,卻不能替他們的靈魂找房子,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那是你即使在夢中也無法到達的地方。
你可以努力像他們一樣,但是千萬不要使他們像你一樣,
因為生命是無法逆轉的,更不能被昨日的你所耽擱。
任何事情不論多微小,只要超過孩子的能力就是壓力,過長、過大的壓力會殺死海馬迴的細胞,使孩子的記憶衰退。不要叫孩子圓你的夢,因為那是你的,不是他的,更不要常說「你讓我很失望」,這種話只會使孩子放棄自己。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當一隻狗怎麼做都不能改變環境時,牠會放棄嘗試,到後來
別輕言失望 別讓孩子放棄自己
[先前的經驗會決定後來的行為]。紀伯倫的話是對的,孩子透過我們來到人間,但是他們不是我們的化身,不要因昨日我們的觀念去限制明日他的發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