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死刑是對重刑累犯的最後一個遏阻動作

死刑是對重刑累犯的最後一個遏阻動作 

記者賴仁中╱專訪                     

中央警察大學校長侯友宜看過數百個命案現場,被殘酷手法殺害後的屍體躺在那兒,它的悽愴與悲涼觸動著這位資深警探的心靈深處,讓他無法想像,冷血殺人犯不給受害人一絲生機,為什麼現今會有一種聲音說「要給死刑犯機會」、「請寬容他們」、「他們悔改對社會是正面的」。

侯友宜說,在上位者、做決策的人應該第一時間去刑案現場看看,去感同身受現場的震撼及被害人的慘與痛,不能只看隔了一段時間後犯罪者表現悔過、無辜的外型,有了親臨現場的深刻體驗,再來談論要不要廢除死刑。

他認為死刑是對重刑累犯的最後一個遏阻動作,實證上死刑存在,對遏止暴力殺人犯罪有具體效果,並不是一些人說的與治安好壞沒有關聯性,因為「要看的是質,不是量」。(註:本文基於公益必要性,文內有殺人場景與情節的描述,請讀者斟酌是否全文閱讀)

嫌犯事後落淚 只是假慈悲懺悔

記者問:看過這麼多犯罪現場,它帶給你什麼啟示?依你長年接觸嫌犯的經驗,有多少犯罪者會真心悔改?

侯友宜答:一件殺人命案,只在事後看一些資料或照片,這些是冰冷的,無法身歷其境感受第一現場的驚悚震撼與兇手的冷酷無情,等後來看到的,只有犯罪者「鱷魚的眼淚」。

犯罪者為了爭取活下去的機會,表現出悔過的、或者不是有心的、甚至是無辜的,這種場景大家很容易感受到,因為被告是活的,可以面對面,人們在這種面對面反射動作的感受上,容易接受對方傳達出來的訊息。

這時被害者和嫌犯是非常不對等的,你(主張廢除死刑者)沒有在第一時間去體驗被害者那種強度的感受,反而接收到犯罪者細水長流、慢慢給予的溫情攻勢,心裡面對犯罪者便有了「好像有悔過之意,要給他機會」的認知。

幾乎每個死囚 都是假釋後再犯

真的有懺悔嗎?其實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大家看到的外型,並沒有看到內心那一塊,就像是冰山,只看到露出水面的部分,看不到冰山底下深沉的一面。這是真懺悔,還是假慈悲的懺悔、一種哀求、為自己某種目的懺悔?

執行政策的人、在上位的人,沒在第一時間體驗命案現場,沒有感受過被害者被害當時的場景,感受的不平衡,加上只看到冰山一角,容易產生很多錯覺。

所以我要講,今天要不要廢除死刑,讓做決策的人和人權團體到現場,親臨了解所發生的狀況,以及犯罪者剛被逮捕時鉅細靡遺描述的犯罪情節、還有現場表演,深刻去感受案發時肅殺的場景,若真正感受了,你會覺得「這種人讓他留在人間有意義嗎?」

民調顯示司法人員贊成死刑比例最高,高達八成八,為什麼?因為他們辦案、接觸得最多,感同身受最多。

問:主張廢除死刑人士還有一個理由是擔心誤殺,有沒有這種可能?

答:從一、二、三審、到不斷更審,判一個人死刑,至少經過二、三十位法官,都認為「找不到任何理由讓你活下去」才判死,非常慎重下才會確定一件死刑出來,後面還有非常上訴等程序救濟。

再就犯罪類別來講,只有殺害直系血親或性侵殺人、強盜殺人、惡性重大的結合犯、集團性綁架撕票才可能判死,而且是蓄意的,如果是過失、自衛都不會,我的博士論文是做性侵害殺人研究,十二件個案也沒有都判死刑,有的是未成年,有的過程當中被認為「其情可憫」,你看連這麼惡劣的犯罪都沒有百分之百判死啊!

問:可否從個案更深入談談命案現場給你的感受。

答:以前在中山分局、台北市刑警大隊和刑事局的時候看過太多命案現場,有的被害人被一刀一刀的剁、或殺了幾十刀,那叫殘忍、沒人性,但當年陳進興三人犯下方保芳三死命案,用殘忍不足以形容,我一進去,第一眼看到方妻張昌碧陳屍手術台下,被膠帶綑綁雙腳和蒙眼,平躺地下,眉心中一槍貫穿,腦漿流出。回頭見旁邊廁所門開著,方保芳也被蒙眼坐馬桶上,穿著西裝,領帶略歪,手術服剛脫下放在旁邊,手上還戴著手術手套,兩手下垂,也是眉心中一槍,血液往下滴和往後噴。

女護士鄭文喻穿著護士服,蜷曲在一坪多的衛浴間,腳未穿鞋,眼同樣被蒙,上蓋一毛巾,兇手頂著毛巾近距離射擊,一樣一槍貫穿,腦漿噴出。三槍解決三個人,我當場起雞皮疙瘩,這是叫行刑,不是義憤殺人、情緒性殺人哦!兇手不是禽獸而已,簡直是妖魔了。

後來陳進興落網,我曾和他詳談,那時他已被判死刑確定,沒有心防了,什麼都講,他說當時高天民剛割完雙眼皮,一起身,把病人穿的手術服一脫下,兩個人就把方保芳拖進去槍斃,方妻直接在手術台旁斃掉。陳進興把女護士拖到雜物室,女孩子拜託他、求他都沒用,陳進興殘酷傷害她又拖到浴室,命她趴在地下,看著她全身顫抖,仍一槍給她斃命。

你知道嗎?陳進興描述這一段時,還邊講邊笑,口沫橫飛說「我就把他如何如何」、「他嚇個半死」等,像是完成一個非常棒的作品一樣,按理經過一段時間沉澱,談這個問題應該是慚愧、帶著悔過,不應該顯現輕蔑、愉快的心情。我當時想「這人根本是魔鬼,如果讓他出來,還得了啊!」

輕微犯罪增加 與執行死刑無關

講不客氣點,死刑犯要死還給他麻醉昏迷再打,很厚道,他們完全沒有,把三個無辜的人眼睛一蒙就槍斃,殺的還是幫你忙的人,比較之下,給他們死十次,也是應該的啊!

還有白曉燕,從排水溝撈上來,脖子、身體和腳被綁三十多公斤啞鈴,手指被剁,身體遭重擊毆打,你看嫌犯有多惡劣,人質已死掉八、九天,還繼續勒索要錢,勒索期間有四、五天沒電話進來,就是在處理屍體。像這種嫌犯,還要給他們機會?

我曾做研究發現,那種蓄意、惡性重大的、會犯下判死罪的都是前科累累,如果監所能讓人悔改,保證不再犯,那是OK的,但這些人哪個不是幾進幾出監所,都是經過監所教化後假釋出來的。

比如最近一位新加坡記者來採訪,我談到一件舞女分屍案,嫌犯方金義六十幾年先犯恐嚇罪,關出來再犯強盜案、性侵案,並殺害一名舞女,曾判死刑,後改判無期徒刑,關十幾年假釋出來再殺第二名舞女,還性侵分屍洗劫財物;他們都是先犯一些罪,一直累積,累積到一個程度,最後犯下駭人聽聞的案子。

高天民也是,早期犯強盜案,犯了五十幾件,假釋後再犯白案、方案。

廢除死刑人士看到的一面是「有機會讓他活下來,因為他會改過,對社會有正面貢獻」,事實上像這種累積犯罪的犯罪者,如果沒有一個遏阻,再給他出去,他會變好?要變好,早在輕刑犯、重刑犯的時候就變好了,死刑就是對這些嫌犯最後的一個遏阻。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遏阻,暴力犯罪就可能持續上升。

問:不過主張廢除死刑的人,認為死刑與治安沒有顯著關聯性。

答:他們拿出一些數據來支持論點,說看不出有特別變化,但他們是量化,不是質化,不能因為竊盜、詐欺案件增加,用輕微犯罪的增加掩蓋了死刑對質的影響。

比如擄人勒贖案,早期一年八十件,陸續有嫌犯被判死執行後,現降為不到二十件;父執輩那個時代,綁架案平均五件就有一名肉票被撕票,現在十件不到一件被撕票,因為有死刑在那裡,但只要不是惡意、蓄意殺害人質,法官會給他們機會,這樣直接、間接對生命的傷害就減低。

換句話說,綁架件數及手段方式,很清楚的因為有遏阻而有改變,我不是說量處死刑就一定對治安有改善,但起碼對某些犯罪類別,確實達到一個程度的遏阻效果。

施政要看民情 不能夠落差太大

問:人權團體認為將死刑犯終身監禁,即可遏阻再犯,你是否贊成用終身監禁替代死刑?

答:現在有些國家有終身監禁,但有一種,依我創造的名詞叫「虛擬的終身監禁」,雖判了終身監禁,但關上三、四十年,認為他老了、沒什麼作用了,還是給他出來,這種「虛擬的終身監禁」比例佔很多。

台灣經常有大赦、或用一個什麼理由來減刑,因此日後就算有終身監禁制度,實質的終身監禁也可能變成虛擬的終身監禁。每一個犯罪者都講得很好聽,說「如果把我關到死,乾脆把我槍斃算了」,嘴巴這樣說,但法律改為終身監禁,還是會期待,期待出現虛擬的終身監禁,讓他有機會可以出去,就算只有萬分之一的機會也會想。

死刑犯不到最後,都不會放棄希望,真要執行時,問問那些行刑法警就知道,被帶去槍斃的時候,哪個人的腳會不發軟。因此討論終身監禁其實沒意義。

再就終身監禁本身來說,就算真有,對監所也是極沉重的負擔,萬一他在裡面殺人,又多出一個案子要多審好幾年,甚至還可以放封出來走一走。

有人說廢除死刑是世界趨勢,可是有些趨勢又流回來了啊!比如美國某些已廢死的州又恢復死刑。何況法律沒有所謂世界潮流,法律要能跟民情結合,不能落差太大。

問:死刑犯的確不輕易放棄求活,拚命打官司,一打多年,你怎麼看?

答:死刑案一再更審,過程中,有時發回的理由不是很適切,只是法官為了慎重,所以時間拖長,這也是死刑犯拖延時間的一種訴訟策略。

我舉商人黃春樹被綁架撕票案,打公用電話嫌犯被逮捕後,先說屍體埋在大園,我直覺他說謊,跟他說你不說實話就走著瞧,後來吐實,帶我們到汐止挖出來,很慘,殺了好幾刀,澆汽油燒了之後再埋起來。

這件案子訴訟五年後傳我去作證,只問「屍體怎麼挖出來的?」當然是嫌犯帶我們去挖的啊,其實這不是重點,但法官認為,律師提出來了,所以有義務問我,搞來搞去又開了一次庭,但似乎也不能怪法官,因為死刑犯跟律師請求一定要傳這個證人來問。

黃妻每次開庭都哭得很傷心,退庭出來後還在哭,每一次開庭,就是對被害人家屬的一次傷害。

問:死刑法律還在,你認為已定讞死刑犯可以不執行嗎?

答:當然要執行,而且符合我們現在的民情與趨勢,若是法律可以不執行,第一線辦案同仁看到通緝犯就不要抓了嘛。這些本來根本不是問題,而是被人挑起來,變成了問題。

四十以後才明白

四十以後才明白

四十以後才明白:好朋友是應該相互欣賞,而不是相互利用。好朋友只能在同一階層中產生,而窮人和富人,百姓與達官,草根與明星,白丁與學者則永遠也成不了真正意義上的朋友。因為不在同一階層,便永遠也不會有對方對本階層的深刻體會與感悟。

四十以後才明白:飯應該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點一點的做。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就不應該疲於奔命。中年,應該活得從容。

四十以後才明白: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重性的,有時候甚至沒有對錯,你以為錯的,在別人看來或許是對的。而你竭盡全力為之奮鬥的,卻很有可能正是別人想擺脫和拋棄的。

四十以後才明白:生活品質的優劣,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珍饈美味,觥籌交錯間如果掩飾的是爾虞我詐,則遠不如“三五知己坐,淡茶話家常”來得可心。如果高官厚褥卻窮于心智,惶于任途,就遠不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活的逍遙。
 
四十以後才明白:我們對孩子溺愛就像高脂高糖一樣危害著他們的健康,我們害怕他們走彎路。我們擔心他們吃苦頭,我們憂慮他們經風雨。我們全家人為他們搭起了大棚,然後呆呆地望著他們柔弱的發育。

四十以後才明白:對待父母再不可做薄養厚葬的傻事了,他們那一輩子受的磨礪太多了,善待他們就是善待我們的良心。說起善待父母都很心疼錢的,但要動動腦筋事情就會圓滿的完成;比如,可以去酒店訂一份極品燕窩湯,端回家告訴父母說是在小攤上買的2元一碗的銀耳湯,然後看著他們幸福的享用,其實大多的時間他們根本就不需要你的榮華,每週問他們一個年輕時候的故事,然後聽著他們講完就很知足了。

四十以後才明白:職位只不過是一個杯子,而你的修養和品性才是杯中的尤物,夜光杯中盛的未必就是葡萄美酒,也可能是一杯濁水,粗瓷盞裏不見得就是白開水,很可能是泡的一盞極品龍井。個中的品質全在自己的後天造化!!!
 
資料來源:網路上流傳文章
 

惡泥中的林邊

惡泥中的林邊

今天是88水災後的第22天,但屏東林邊、佳冬鄉至今仍有很多淤泥未清出,有的區域路旁堆滿高聳的淤泥,排水道也被淤泥堵塞。馬英九總統本月22日到林邊鄉曾提出「一個星期清除所有淤泥」的保證,這項承諾至今屆滿一星期,顯然跳票了。

當地民眾說,排水道被淤泥堵塞,排水功能全部失靈,只要下一場大雨,林邊就有可能再淹一次大水。林邊鄉長陳朱雲說,聽說月底就要撤走協助救災的國軍兵力,「萬萬不可」,國軍對林邊鄉實在太重要了。

馬總統22日到林邊「掛保證」,表示一星期要清除所有淤泥,當時就有災民及鄉公所工務人員懷疑這張支票,果然到了今天,光林村的淤泥仍有三分二還未清運,這張支票跳票後,不少鄉民議論紛紛,「到底是誰給總統錯誤的訊息,讓他開錯支票」。

不過,林邊鄉民迄今仍很感謝國軍協助,國軍在8日水患當天就駐進災區,直到今天仍為災民奮力清理不懈,但是林邊鄉的光林村及佳冬鄉的塭豐村迄今仍堆積大量淤泥,林邊鄉排水道也被淤泥堵塞,排水功能全部失靈,只要下一場大雨,林邊就有可能再淹一次水,佳冬也一樣。

災民楊正成就說,前幾天,林邊鄉下午來了一場雷陣雨,只下了20分鐘,前10分鐘,積水就積到足踝,後來他啟動抽水機,才把積水抽光,幸好雨也及時停了,「現在隨時下起雨,都叫人捏把冷汗」。

營建署已駐進林邊鄉,開始下水道淤泥的清理工作,陳朱雲說,希望一個月內,能完成下水道的淤泥清除工作,只要下水道一通,「林邊鄉也就通了」。

至於光林村覆蓋著大片的淤泥,陳朱雲考慮由縣府來發包,然後統一由廠商來清除,她說,這項清除工作難度很高,「總不能再叫救災國軍來清除」、「國軍士兵已經很辛苦了,由廠商來處理,清除速度也更快」。

【聯合晚報╱記者林順良http://udn.com/

消失了的慈濟人?看失真的媒體

資料來源:20090819 更生日報社論:失真的媒體

消失了的慈濟人?看失真的媒體 

「很抱歉!我們應該可以做得更好。」馬英九總統十五日赴南投縣水里鄉勘災時,針對「救災慢半拍」的輿論質疑,向全民公開道歉。同一時間,備受撻伐而感覺很悶的馬總統,還是不忘再次的向全國人民解釋政府不是不救,而是前幾天的天候根本就無法容許救災!若是罔顧天候因素強行救災,恐怕摔落的不只是一架救難直昇機。 

無法得到受困家人消息的焦慮,讓煎熬等待的民怨迅速累積並爆發,但是正如同媒體記者搶進災區報導時,一位記者所說得:「原本十分鐘的路,卻花了七個小時,中途還要躲避不斷落下的土石」,可以想像要政府在仍然大雨傾盆與山崩地裂的時候救人,恐怕只會衍生更多的災難。 

與之前多次國內外賑災不同的是,有相當多的守候在電視機前的民眾可能會發覺到一個共同的疑問:「怎麼不見慈濟的賑災了?」那些曾經熟悉與親切,撫慰世界各個角落災民的慈濟人身影怎麼不見了?事實上,就如同馬劉政府已經全時間動員、繃緊神經地在做一樣,所有媒體的聚焦如果都在較聳動的驚險、哀怨、哭泣、謾罵的鏡頭,且不斷地重複播出以提高收視率時,民眾除非親自到災區,或者偶爾轉到大愛新聞,實在是無法感受到慈濟人早已全員出動,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投入的無私胸懷。 

除了大愛台之外的各家媒體,不約而同地讓慈濟人消失了,但是卻在許多的蛛絲馬跡間,細心的電視觀眾還是可以察覺到慈濟人與過去歷次國內外災情出現時同樣地「千手千眼」。例如在甲仙鄉受災鄉民的協調會會場裡,憤怒地民眾埋怨為何都不見任何的補助款下來時,鄉長立即回應道:「不是已經有慈濟的補助款嗎?」足足證明慈濟人還是能夠搶在第一時間撫慰災民。電視機前的觀眾若是全然被徒具新聞聳動價值,卻忽略新聞事實全貌的媒體所影響,恐怕真要誤會了全球慈濟人。 

面對如此百年僅見的大災難,前朝政府官員紛紛指責新政府「資訊不全、救災不力」,前內政部長蘇嘉全與前農委會主委李金龍都表示,他們都當過災害應變中心的指揮官,非常重視防災與救災,也建立很好的防災體系。但是不能否認的事實是,肯定全台灣沒有一個人曾經面臨過「兩天即下完台灣一年雨量」的災變,更何況災情通報系統在地方就已完全癱瘓,連地方父母官都無法判斷是否要強制撤村了,又怎能期待中央政府在第一時間就能完美演出?許多的人更會以九二一的救災經驗批評政府,但是截然不同的是當時全台震撼搖動,在第一時間便能掌握受災地點,動員全台力量投入賑災。而此次八八水災,雨量籠罩全台,重災區更是由南到北、橫跨東西,不斷出現新的災區與災情。加上前三天仍大雨阻撓,救災的人 甚至都被困多日,很難有把握換成另一批人或另一個政府就真的會更好。 

更需要民眾智慧判斷的,是如何在眾家媒體搶獨家、拚頭條的同時,在一片混亂的媒體訊息裡做出正確的解讀,避免隨之起舞。為了搶先其他媒體的報導,甚少有記者能夠再花時間去查證消息來源的可靠性,才會造成類似一度傳出尚有百餘人倖存並避難在小林村隧道內的空歡喜。慈濟的賑災向來以務實為優先考量,國外發生災情,國內無法動員太多人前往災區時,便以募款為第一優先;但是國內發生災情,全省慈濟人可以立即馳援時,募款便退居次要。所以當民眾在媒體上看不到被刻意消失了的慈濟人,在街頭也還暫時看不到熟悉的慈濟人募款身影時,慈濟人早已投入災區,用汗水來回應外界的口水!

88水災屏東縣林邊鄉清掃記

88水災屏東縣林邊鄉清掃記

07:00北區教聯會12人搭台北至左營高鐵(高鐵來回費用由台灣高鐵捐助)
08:36到達左營高鐵站, 轉搭遊覽車至林邊高速公路橋下會合(司機菩薩前一日[8/16]參加饑餓三十體驗, 8/17又支援林邊賑災)
09:30改搭慈濟資源回收專車到林邊國中, 沿路經過許多漁塭.
10:00抵達林邊國中,有不少救災團體借用林邊國中為臨時救災中心.
10:10再改搭慈濟師兄的小貨車至慈濟宮(屏東縣林邊鄉林邊村中林路68號),沿路積水及膝,道路封鎖,限救災方可進入,看見滿街的泥濘和堆積如山從災民家中清運出泡泥漿的傢俱等垃圾‧ 
10:30走過路面積水約20~30公分的中林路到達災民家中協助清掃, 淹水及泥漿高約20公分.
12:10回慈濟宮用餐,天氣熱中帶惡臭味,許多人吃不下飯,國軍弟兄、警專學生、一貫道、基督教、慈濟師兄姊等,累得坐地即睡.
13:20從回林中路災民家園,看見一位70旬老翁無助,慈濟師兄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幫忙,清理乾淨後,老翁頻頻致謝.
14:20早上清理的災民家中積水才開始漸退,終於清理出三間乾淨的房間,但房間裡的木床,皆因泡泥漿而腐爛,全部拆除丟棄,房門亦同.
18:00發素餐盒,在回高鐵的遊覽車上用餐,在左營高鐵站收回餐盒.
20:36從左營高鐵站搭高鐵回台北,一路昏睡,22:36抵達台北高鐵站.

後記[經驗分享]=======================================
1.雨鞋最好及滕高度,不然水位稍高,就會進水.雨鞋底部最好高5公分,可避免水中的雜物刺到腳.
2.大背包最好用雙背式的背包,一路坐小貨車,需要空出一手拿掃貝,一手扶車邊.
3.最好帶個隨身包,放置貴重物品.
4.多喝水, 以免中暑. 
5.口罩可帶二層,比較不會聞到惡臭.
6.其餘資深的慈濟師兄、師姊會再提醒各位.
Ending===============================================
有位師姊言:南部的同胞受災難來激發北部同胞的慈悲心.
 
88水災屏東縣林邊鄉清掃網路相簿: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alex99.lin/88#
 
 
台北市萬華區教聯會
慶榮 合十

大学生职业准备八指标

大学生职业准备八指标

摘自袁岳今日感慨:大学生职业准备八指标
http://club.youshang.com/ysbbs/viewthread.php?tid=6018


今天看到一篇博文,感觉不错,我做了部分标注,希望可以对正在大学校园里未来的求职者以及将要求职和正在求职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建议和思路,如果有兴趣,让我们一起来对照一下,看看你能做到几条。
不管你学习什么专业,我提供的以下建议对你来说均可以适用,而最终实现的目标是至少在你毕业的时候很容易找到一份自己还比较喜欢和基本胜任的职业,请你记住,虽然你在大学校园,你时刻要为四年以后要投入的那个社会做准备。

    1、至少实习三次或者兼职三次:实习让你了解真实的社会需要,也让你比较了解相对爱好的工作。你可以在大一到大三的三个暑期实习,也可以在平时就寻找与获得兼职或者非坐班实习机会——有很多创意和设计类工作是不需要坐班的。建议你的实习与兼职不要集中在一类工作中,也不要仅限于与自己学习的专业对口的岗位。
积累经验的开始,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2、四年中至少认识150个可以联系的陌生人:建议大学生都可以印自己的名片,在今天这个规模社交的社会中,名片也许是不多的可以与人保持联系的途径,而你如果给出名片就有了道义理由要求人家给你名片。一般而言,你每给出100张名片可以收回30张左右名片,其中你可以个大致与10%的人保持联系。大学四年,在听讲座、参加志愿活动、与朋友交往认识其他朋友中,你至少要发出500张名片,大致回收150张,你可以和其中15人成为比较熟悉的朋友,发展 4-5人成为你的良师益友。

    3、组织与参与3个以上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学生社会公益发展项目:当你代表或者作为组织成员的身份与你的个人是两个不一样的人格形象,不见得每个人都是团队活动能手,但是不要丧失与放弃发展自己组织人格的机会,而且很大社交机会与信息获得与组织行为有更密切的关系。
发展外围基础,同时也是创造机遇的良好途径。修身养性,因为你不可能一个存在于世,也不可能只存在于一个小圈子里。

    4、读240本课外书:我们普通人按照一个半月读一本书的普通速度,一辈子也就是读500本书左右,而我们要学会用快读法在大学里读完240本书,平均每学年读60本书,大致相当于每一周读一本书。有很多种快读的方法,其中最好的一种方法是一组朋友一起分工读书,然后用邮件分享读书要点,我们零点最近就用这个方法让员工用四个月读完110本书。
无论何时,任何知识只有存在你的脑子里,才能随时取用,不用付利息。

    5、考察至少三个从未去过的地方:我说的是考察,就是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情风情,而不只是旅游景点,认识风情也是一种增长见识的方式,可以扩大跨文化的能力。地方距离越远越好。也可以把朋友关系发展起来,这样一来可以交换行住资源,降低旅行成本。
关注一切可以关注的事物,不仅工作还有生活。

    6、尝试与掌握10条人情世故:我总结了现在依然流行的36条人情世故,在百度上很容易检索出来,我们每一个同学只要尝试学习掌握8-10条就很好了。80后与90后普遍不掌握人情世故,在这方面的技能会让人们感到我们特别容易能设身处地,而得到大家的认同。

    7、每周尝试写一篇博客:把博客当成自我总结与反思的工具,也把博当成观察社会生活与周围人群的工具,博客的写作可以使得我们拥有流利的笔头表达能力与思维分析能力。如果我们每周至少写一篇博文,我们四年就能写240篇博文,如果你能把这样的博文精选一些编成一本成长日记附在你的求职简历后面,我相信你会显得非常独特。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从现在做起,你可以开始了么?

    8、尝试一次创业:你可以尝试一次学生创业,这可以是在淘宝网上开个小店,也可以在自己有兴趣或者专长的领域尝试创办公司,也可以尝试创办一个致力于社会服务的学生公益团体,如果让我再给个具体的目标,你要在大学四年至少挣到过自己的5000块钱。
机会总是眷顾喜欢尝试和勤劳的人。不管何时,只要有可能,就去为自己积累资本,不仅仅是财富,也包括经验和教训。

    我可以说,这八个指标你要是实现了一个,你就已经有个不错的开端,而且在同学中显示出特色;实现了3-5个指标就会表现得很突出,而且找个工作机会根本不是个问题;如果你能同时实现这8个指标,你就是无可辩驳的优秀人士,并且在步出校园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接近于一个成功的职业人士。

程序人生成长发展中的一些感悟

程序人生成长发展中的一些感悟


2008-12-31 23:36:30
                                     
版权声明:原创作品,允许转载,转载时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 原始出处 、作者信息和本声明。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http://litianping.blog.51cto.com/387035/123838
做开发几年了,其中经历了一些酸甜苦辣,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的调整自己,希望能按指定的目标前进,而不至于因为外界的各种阻力而偏移方向。同时,也经历过很多迷茫和困惑,甚至怀疑这样子的人生会是一个什么结果,但最终还是自己调节一下,继续奋斗。做好今天的,才有明天的。在这里随便聊一下几点经验和感悟,希望能对后来的XDJM们有所帮助。
1.要成长,有人带,很重要。
一个人能力与努力非常重要,但要更快地走向成功,少走弯路,就必须学会借助外界或他人的力量。即使给你足够的书和教程,给你足够的时间,也未必可以修炼成才。需要环境,需要实践,更需要团队的沟通和相互学习,一个人不可能学会一切,即使可以也会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最终还不知道是否正确。正所谓,名人指教,高人指点,不无道理,因为前人的经验教训是用多年的时间和精力换来的,而你得到这个道理,却只需瞬间,无形中减少了成长的成本。
想进步,有人带,这就是现实。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
交换思想,会令你了解的更多;有人带,会使你成长的更快!
2.广结佛缘
知识面的狭窄会导致思路的狭窄,想法简单。做事情的时候处理问题的办法相对要少。对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言,如果做得项目多了,类型多了,相对来说遇到一个问题,就会知道该用什么样子的方式解决最好,哪种途径最有效。而广义的讲,在社会上,你接触社会面广,人脉资源丰富,相应的做事的途径就会多,成功的机率就会大,这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道理了。所以,可以提醒一些同行的xdjm们,平时里不要只是低头写你的代码,多接触一些新的知识或技术,新事物会对你设计系统提供思路或启发。多了解社会,多和人沟通,多培养一些人脉,多给自己一些机会,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
3.目标决定过程
 先认清“正确的结果”,根据正确的结果去设计你的过程。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当一个人具有明确目标,会对有助于实现目标的蛛丝马迹都特别敏感,做事情相应也就会很有目的性,而不是稀里糊涂。 所以,就容易到达自己的目的。如果没有目标,就算是天上真有神仙,如果你不能明确地说明自己想要什么,神仙也不知道该给你什么。
4。技术和管理
  作了这么多年的技术,有时候会发现一些所谓的技术不过就是一些控件或类库的使用(当然不是全部是),有时候我们所做的工作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创造”,充其量是一种“制造”。也经常在论坛看到争论到底是技术重要还是管理重要,这其实体现了一部分朋友的迷茫,作过多年的程序员都会想向上发展,其实并没有错,做技术没有出头之处,并不代表没有其他的潜力或优势。况且国内盛行“35是个坎”的言论。如果从一个人的职业规划和社会价值角度讲,人应该争取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一段代码创造的价值远不如一个商业流程或商品设计创造的价值大,正如:盖楼的工人师傅和设计楼的设计师,没有谁重要不重要的问题。而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的问题。但前提是并不是所有的工人都可以成长为设计师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职业愿望所决定。
所以,对于一些有潜力,有志向这方面发展的朋友,而又想体现更大的自身价值和优势,可以尽早计划,制定目标,立即行动,希望能挖掘一下自己各方面的潜力。我个人也希望能在项目管理或系分方面有所进步,但暂时我还不打算放弃写代码,因为创作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创作便变得空洞,感觉没写过代码的人管理项目或设计系统会变的有点像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5.不要拒绝承担工作重担
承担多大的担子,就会有多大的价值。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有敢于承担重担的人,才可以委以重任。而且,更多的历练会锻炼你快速的成长,丰富的人生阅历将是一笔无比的财富。
来吧,让更多的工作来的更猛烈些吧!
6.用心做好现在的每一件事,量的积累终究会带来质的飞跃。
  不要整天说,看不到方向,不知道将来怎么办,以后想做大事又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办。而对现在的工作感到迷茫,厌倦,不懈。我的建议不要轻视身边的任何一件小事,认认真真做好它,尽量把它做的完美。有些问题谁也想不通或想不明白的,认真做好就是了。现在每一个小小的成功或成就,就会慢慢积累成大的成功或成就。功到自然成!
其实,上面的道理是从一个程序的角度看人生,但绝不仅仅局限于程序员,是人生中通用的道理。希望能给刚步入社会或参加工作及迷茫中的朋友能有所启示!如果不妥之处,请多指点!同时也希望大家来共同探讨人生路上的感悟和成长,更希望已有成就的前辈来指点迷津,让大家都来走好自己的成功人生。
(作者:李天平  转载请注明)

本文出自 “李天平”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http://litianping.blog.51cto.com/387035/123838

資訊和管理的交界 - 資管的心得分享

資訊和管理的交界 - 資管的心得分享
Posted on April 9, 2007 in IT Talk by pest

進入 CMU 唸資管也差不多八個月了,由於課程設計的關係,兩個學期下來就已經修了十八門課了,回想起來也是蠻恐怖的。有些朋友問我為什麼要花時間再唸一個碩士,資工背景的人(?) 唸資管的意義又有多大呢?我想正好可以利用這篇文章整理一下想法。

台灣的資管系畢業生最大的出路,往往是公司的網管或系統管理者。網管或系統管理者所隸屬的資訊部門,一般來說都是直接隸屬在總經理的管轄下,跟會計部門一樣屬於掌握公司神經的部門。但實際上,資訊部門往往是各部門的小奴才,吃力不討好;員工,(特別是 IT 業)認為他們技術能力不足,或虎假虎威擋東擋西;老闆則認為這個職位平常養著好像也沒什麼價值,運氣不好就被外包了,真的能夠為公司創造價值的機會不多。

在美國的普遍狀況我並不瞭解,但是在我所唸的學程中所強調的價值,則和台灣的養成教育有所不同。我試著把這些價值用一些話表達出來:

    * “溝通是最重要的技能,專業其次”
    * “一個研發計劃如果不能回收投資,就不值得做”
    * “在管理階層的等級,交談的語言是財務,不是程式”
    * “老闆很忙,沒空看超過兩頁的報告,所以不要浪費時間交超過兩頁以上的分析報告 (給教授)….”
    * “….看看這家公司的財報,我想你們就會瞭解政策對一家 IT 公司的影響有大….”
    * “你們從小到大都會說話,但沒有人教你們怎麼說商業語言”
    * “你們一定都以為自己會寫 email…但請看看這家公司的 CEO 如何用一封 email 蒸發掉公司 1/3 的市值….”
    * “這個工具我現在教各位使用,將來 A 公司高薪請各位工作時就可以用了…”

這樣看起來,似乎課程不強調技術,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在資管有兩個 “技術”,一個是 IT 的能力,另一個是財務的觀念。系上的畢業生一般來說有三大出路:資訊業(Google)、顧問業(Deloitte Consulting)或是銀行的 IT 部門(Morgan Stanley)。在這三個工作中,如果可以精通兩個技術之一,找工作都會比別人順利一些。當然,這是個跨領域的學門,所以如何結合兩者也是很重要的。銀行花高薪找 IT 人員,是希望他們可以利用所學的技術套用在商業流程上,或是把商業流程轉成技術語言,從這個角度來看,兩者都具備之後,溝通就成了核心價值。

作為一個 Computer Science 碩士畢業生,我覺得 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 課程對我最大的幫助,反而是在於瞭解商業的運作。過去,一個東西很酷,我們理想當然的認為應該要去開發,但現在我會問這個專案的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 是不是比加權資金成本還好?以前我學過好多種 Data Mining、Machine Learning 的技術,現在發現原來用 Excel 卻可以快速的模擬出信心指數是 95% 的顧客購買行為;以前透過 Bayesian 演算法做了好多個作業,但現在套用在網路廣告上才發現可以超級精確的透過使用者看的網站推算出個人資料。當了好幾年 proxy 管理者,現在則會推算要把這工作外包的最高可接受價格為何;以前開網站直接想到的就是免費模式,現在則知道如何差異定價….

我覺得這就是熟悉技術之後最美好的事;你可以專注於商業應用和思維,而不像其他同學還需要去重溫機率或是演算法。當個案討論 P2P、blog 行銷、skype 電話客服時,你思考的是手邊還有什麼技術可以再應用上去。

資管的畢業生對企業價值不會只是完成一段程式碼而已。商管學生學的 “SMART 目標管理” 講求的是:

    * Specific: 明確的
    * Measurable: 可衡量的
    * Attainable: 可達到的
    * Realistic: 實際的
    * Timely: 及時的

但一個好的資管畢業生可以進一步回答這些問題:

    * Specific Message: 用 IT 來溝通明確需求
    * Measurable by IT: 用 IT 來統計目標
    * Attainable by IT: 用什麼系統/軟體/工具可以完成
    * Realistic Support Info: 透過分析 / 模擬來讓目標更實際
    * Timely Support: 用 IT 來減少完成目標所需的時間

在這邊上一些課經常是讓人很興奮的,例如學到怎麼計算長尾理論的參數,怎麼計算電話客服要設幾條等等。資訊界變化得很快,而有趣的就是真正商管的也許沒辦法掌握到底層的變化,而資訊出身的又太專注於技術的世界裡,作為中間的橋樑,資管應該要是一門令人興奮的學問才是吧!